中華醫學,博大精深,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,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、災難,綿延至今。而“袁氏療法”正是在對傳統中醫的傳承中,創新發展而來。
一、追溯表型——CD30與淋巴瘤的診斷
CD30是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(TNFRSF)的成員,即TNFRSF8,是I型跨膜蛋白。1982年德國Karl Lennert等研制了作用于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(cHL)的腫瘤細胞——霍奇金/里-施細胞的單抗克隆抗體,并將檢測到的抗原命名為Ki-1,該蛋白后來被克隆并鑒定為TNFRSF81。
CD30主要表達于活化的T細胞、B細胞和NK細胞表面,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表達水平較低;但在病毒感染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淋巴瘤等疾病狀態中,CD30則會呈現高表達。不同種類淋巴瘤的CD30表達情況不同,例如近乎100%的cHL和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(ALCL)的腫瘤細胞表達CD30,因此CD30成為了這兩類淋巴瘤的診斷性標志物1。外周T細胞淋巴瘤中也有較多亞型頻度不等地表達CD30,如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、非特指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、結外NK/T細胞淋巴瘤、腸病相關T細胞淋巴瘤等。除此之外一些皮膚T細胞淋巴瘤如蕈樣真菌病(MF),以及大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亞型,如原發性縱膈大B細胞淋巴瘤、灰區淋巴瘤、EB病毒陽性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等也經常呈現CD30陽性的表型2,3。
免疫組織化學是評估淋巴瘤中CD30蛋白表達的金標準。美國病理學家學院(CAP)、皮膚淋巴瘤基金會、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(EORTC)、國際皮膚淋巴瘤學會(ISCL)、國家綜合癌癥網絡(NCCN)等權威機構廣泛建議通過免疫組織化學進行CD30表達檢測,以幫助診斷多種淋巴瘤。
CD30的表達情況除了可以對淋巴瘤進行診斷和鑒別,其陽性率可以提示腫瘤的惡性程度和炎癥活動,因此對于其在患者預后評估中的作用也在積極探索中,并取得了一些成果。有研究顯示,與CD30陰性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相比,CD30陽性的患者5年總生存率(OS)和無進展生存期(PFS)顯著更高4。但在結外NK/T細胞淋巴瘤中, 與CD30陰性組相比,CD30+組的OS(P=0.0023)和PFS率(P=0.0008)顯著縮短5。在外周T細胞淋巴瘤-非特指型(PTCL-U)中CD30表達率偏低,CD30陽性的患者預后較差6。
二、深挖機制——CD30與淋巴瘤的治療
評估CD30的表達不僅有助于淋巴瘤的診斷和鑒別,更重要的是為治療提供信息,做出治療決策并評估療效。靶向CD30的治療方案是醫學界探索的熱點之一,但初期對CD30抗體的研究并不順利。雖然CD30抗體在體外有一定活性,但在體內研究中單一CD30抗體的效果與體外研究結果相差甚遠。在臨床研究中使用單一CD30抗體,大部分患者都沒有達到緩解效果,臨床效果甚微7。
隨著醫學的發展和對機制的不斷研究,科研人員發現可以利用CD30 的靶向性攜帶能夠殺傷腫瘤細胞的藥物,組成新的治療搭檔。自此,靶向CD30的抗體偶聯藥物維布妥昔單抗(Brentuximab vedotin,BV)應運而生。BV是由靶向CD30的單克隆抗體和抗有絲分裂藥物單甲基奧瑞他汀E(MMAE)通過一種蛋白酶敏感的交聯劑偶聯而成。BV在血液中保持穩定,但經內吞進入表達CD30的細胞后,可以釋放MMAE到細胞質中,隨后與微管結合,使細胞阻滯在有絲分裂準備期/有絲分裂期,從而誘導凋亡8,9。此外,從CD30陽性淋巴瘤細胞中釋放出來的MMAE,能夠對外周“旁觀細胞”發揮細胞毒活性。BV對CD30 表達細胞的毒性活性是抗原陰性細胞的300倍9。
三、循證充分—多項研究驗證BV療效
與傳統化療方案相比,BV的創新結構組成可高效殺傷CD30陽性腫瘤細胞,具有特異性和強效性,為CD30陽性的淋巴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?;诙囗椗R床研究的結果,NCCN指南和CSCO指南均將其納入到優選推薦方案中。目前我國已批準BV用于治療CD30 陽性且既往接受過系統性治療的原發性皮膚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(pcALCL)、MF、復發/難治性系統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(sALCL)及復發或難治性cHL的成人患者。
cHL患者總體預后較好,但一線治療后仍會有部分晚期患者出現難治復發。自體干細胞移植 (ASCT) 是一線化療后復發/難治性cHL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。ASCT前挽救性化療可達到完全緩解(CR),預示ASCT后結局良好。一項研究探究BV聯合苯達莫司汀作為復發/難治性cHL的首選挽救方案,結果顯示客觀緩解率(ORR)為92.5%,其中73.6%達到CR,超過了標準化療方案,ASCT后結局總體上表現良好10。以BV為基礎的多種聯合方案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比如BV聯合依托泊苷、甲潑尼龍、大劑量阿糖胞苷和順鉑的BRESHAP方案,用于治療復發/難治性cHL,75個月的隨訪后PFS率為70%,OS率為88%11。

圖1 BRESHAP方案患者的總生存情況
pcALCL/MF疾病早期病灶多局限于皮膚,多數患者首診于皮膚科延誤確診時間,使得患者就診時就已經進入晚期,影響一線治療效果。ALCANZA研究將既往接受過至少一次系統或放射治療的CD30陽性pcALCL或MF患者隨機分組,分別接受BV治療和醫生選擇治療(甲氨蝶呤或貝沙羅汀),中位隨訪45.9個月結果顯示,BV治療組持續≥4個月的ORR顯著更高(54.7% vs 12.5%;P<0.001),中位PFS(16.7 vs 3.5個月;P<0.001)和至下一次治療的時間(TTNT;14.2 vs 5.6個月;P<0.001)更長12。

圖2 ALCANZA研究患者的PFS情況
ALCL是一組侵襲性非霍奇金淋巴瘤,在我國的發病率僅次于NK/T 細胞淋巴瘤。CHOP方案是ALCL的經典一線治療方案,但經過一線治療后約一半的患者復發,對于復發/難治的ALCL患者往往預后不佳8。一項全球、單臂、開放標簽Ⅱ期研究評估BV作為單一藥物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全身性 ALCL 的療效和安全性,5年隨訪結果顯示,復發/難治ALCL患者的CR率為66%,達到CR的患者5年OS率為79%。接受單藥BV治療的患者經歷了很高的持久緩解率,這可能轉化為生存期的延長。研究人員評估了最后一名患者結束治療后約5年的生存和進展,所有入組患者的PFS率為39%,CR患者的PFS率為57%13。

圖3 接受維布妥昔單抗治療的復發難治ALCL患者的PFS情況
總結
CD30在部分淋巴瘤種類中高度表達,因此其表達情況對于淋巴瘤的診斷、鑒別、預后和治療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。BV作為一種新型靶向CD30 的抗體藥物偶聯物,利用CD30的靶點優勢,偶聯抗有絲分裂藥物,使得兩者都能更好的發揮作用。臨床研究顯示BV在多種復發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和cHL的治療中都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。
闌尾炎「非手術治療」的長期臨床結果如何?
研究結果表明,大多數接受抗生素(而非手術)治療的闌尾炎患者都能取得成功的長期臨床結果,但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在20年后進行手術治療。20世紀90年代,瑞典國家患者登記處進行了兩
利妥昔單抗、苯達莫司汀聯合阿糖胞苷治療新
套細胞淋巴瘤(MCL)是一種侵襲性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,隨著時間推移疾病不斷復發,目前沒有標準的前線治療方案。對于不適合移植的患者,臨床上常選用R-CHOP方案(利妥昔單抗+環磷
CAR-T細胞治療B細胞ALL:現狀和未來之路
在過去,復發/難治性(R/R)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(ALL)成人患者的預后極差,約20%-40%的患者可獲得緩解,總生存期(OS)僅為6個月。近年來,新型靶向治療的出現改善了R/RB細胞ALL患者